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jiang8-8-8-8的博客

游刃于博海诗文之间、虚心创作美文共享、汲取青年人之灵气、学古人之大气,共进同勉

 
 
 

日志

 
 
关于我

一位文学痴迷者,集一生之经验,不断探索新文学的发展,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地创作中去。

原创.货币政策的走向  

2014-04-02 11:57:20|  分类: 时评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虽然与此前汇丰发布的数据相比,官方刚刚公布的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 )并没有持续下行,而是比上月微升 0.1 个百分点,达到 50.3% ,继续居于临界点之上。但是,制造业弱势的格局并没有改变。0.1 个百分点的上升幅度,既可以看作是经济企稳向好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经济弱不禁风的表现。

事实上,PMI只是一种评价方式。从中国经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工业用电量、运输量等刚性指标,一定程度上可能比PMI的参考价值更高,对经济情况的反映也更加真实可靠。那么,3月份的PMI回升0.1 个百分点,也就不具有太强的现实意义了。因为,在微观经济层面,经济表现得并不如人意。困扰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如市场低迷、销售不畅、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尤其是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更成为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最大的难点之一。

说到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自然离不开货币政策。也就是说,货币政策走向,将直接决定企业融资状况的变化。而从管理层传递的信号来看,只要经济不出现明显问题,稳健的货币政策格局是不会有改变的。不仅现在不会,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都不大会改变。

那么,如何才能使稳健的货币政策真正变得稳健、真正符合经济发展实际呢?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调控,才能确保政策作用的最大化、效率的最优化呢?在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是否可以采用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过去最为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呢?

显然,从近两年来央行的操作习惯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常规手段,已经被央行慢慢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公开市场操作。而近一段时间以来,又增加了SLO的新的市场操作方式,使调节手段更具针对性。

应当说,按照近两年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的操作情况,公开市场操作确实比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来得更加稳健和有效,既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现象,也没有让货币政策变得过于僵化,而是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问题在于,由于公开市场操作更多的是以稳健、稳妥而著称,其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力也相对有限。因此,自实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货币政策以来,无论是经济还是市场,都没有出现令人兴奋的现象。也就是说,一直是象温吞水一样,既没有热的兴奋,也没有凉的刺激,使企业和居民都始终处于一种软绵绵的状态。尤其是股市,从表面看经济增长率处于不错水平,但股市的反应却没有任何表现。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呢?关键可能还在现行政策没有能够对货币存量产生有效的改善和改良作用,特别是银行信贷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资金流转速度太慢、流动性不强的问题十分严重。也正是因为存在这方面的矛盾,政策在增量方面就很难做文章。所谓的用好增量,更多情况下,可能只能用来救急,而不是优化和改善货币政策、货币环境、货币条件。

相反,如果盘活存量工作做得较好,无论是信贷资金还是社会资金,结构都比较合理,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就可以大胆地采用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常用手段,而不是一味地采用公开市场操作了。

这也意味着,要想使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稳健,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更加有效的作用,就必须在货币存量的盘活方面具有更大的作用与效力,能够使这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形成比较稳健、合理、有序的结构,而不是目前的沙漠化货币资金结构。

与此同时,公开市场操作也要更好地讲究效率与作用,要更具针对性,而不是目前的只看市场资金紧张与否,而要看紧张在什么地方,如何向应当支持的领域倾斜。譬如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就应当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重点。可是,实际情况却是,所谓公开市场操作,实质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没有两样。所不同的是,其不会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一样,会释放政策放松的信号。

SLO或许能对现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作出一些补充和完善,但是,由于SLO更多的是针对银行,而不是产业和行业。因此,其所能发挥的作用仍然相当有限。

中国的金融问题,实际已不在宏观政策层面,而在微观操作层面。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其重点应当放在如何落实政策、如何让操作层面能够按照稳健的货币政策进行实施,且不走调。否则,过度满足于宏观层面的调来调去,资金结构不合理、流动性不强、流转速度不畅等方面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

要使稳健的货币政策更稳健,不仅要注重宏观层面的把握,而且要注意微观层面的把控,真正做到宏观与微观协调、宏观与微观统一,而不是各弹各的调、各拉各的琴。央行提出的要“寓改革于调控之中”,当然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是,如何改革、如何寓改革于调控之中,却不是一句话就能做到的。

  评论这张
 
阅读(137)| 评论(1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